首页    宏观经济    国企改革专家李锦详解二十大报告新表述,纵论国企改革趋势

当前位置:

国企改革专家李锦详解二十大报告新表述,纵论国企改革趋势

时间:2024-07-01 15:43
提要:二十大报告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新表述,是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个主题展开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萌芽

提要:二十大报告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新表述,是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个主题展开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萌芽

文/邵轩岚 金砖财经《中国房地产金融》总编辑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二十大报告对国资国企改革进行了新的部署。对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时代背景、方向、使命任务、目标、途径、要求与保障,做出表述。报告在国企改革核心段落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如何从二十大报告中看国资国企改革的新使命与新趋势,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金砖财经》专访了著名国资专家李锦教授。李锦在新华社工作36年。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

李锦认为,二十大国企改革重要的转折就是主题的变换,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二十大报告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新表述,是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个主题展开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萌芽。李锦预测二十大在宏观层面做出了方向定位与指引,而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国资国企改革做出再部署,对2035年前的国企发展提出新时代的任务。

二十大国企改革重要的转折就是主题的变换

《金砖财经》:二十大报告提出国企改革,用了88个字,显得非常精炼,很多改革内容没有再讲,是完成了,还是不再搞了?在新的背景下有什么样的主题?

李锦:二十大报告关于国企改革的表述比较精炼,很多同志感觉有很多话没有讲,表述比以前少。十九大报告用了120个字,20大报告用了88个字,讲得更精炼了。

十九大期间,处在改革全面深化阶段,这个全面深化的背景与舞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协调与统一。尤其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铺开,深化基本上是做到了。前五年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改革全面推进、夯基垒台、重点突破、积厚成势、积累经验,全面完成任务。现在一些制度该建立的建立起来了。

二十大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主题的变换,这个主题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去改革的有关内容就要按照这个主题而展开部署。从国企改革88个字的逻辑关系来讲,就是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大主题而展开的。

读懂二十大报告关于国企改革论述,一定要从背景开始读起。这里有个三度空间,也叫三个范畴,就是三个坐标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出现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题下面。而且前面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在“体制”与“制度”的产物。这是第一度空间。第二度空间,是国企改革这一段出现在二十大报告的第四部分,标题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因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要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三度空间是更大的空间,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时代主题。正因为此,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呼应,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

以前的国企改革主题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我看不是。以前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围绕“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这个词打转转。现在,并没有放弃,但是,现在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大主题,非常突出,非常明确。这个大主题是管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小主题的。过去的许多不确定性消除了。按照我的看法,应该有新的顶层设计,这次88个字,就是新顶层设计的萌芽。这88个字的逻辑结构,它是围绕建设现代化国家这个主题展开的。

二十大后,预计党和国家将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以更大的力度、更切实的措施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世界一流企业由“培育”转入“加快建设”阶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衡量标准,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重要途径,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的基础,企业家是改革的强大动力。二十大在宏观层面做出了方向定位与指引,而接下来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国资国企改革做出再部署,对2035年前的国企发展提出新时代的任务。

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是中国式国企改革理论

《金砖财经》: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是“推动国有资本做优做强做大”,加上“国有企业”有何深层次的考量?

李锦: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国企改革的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国企改革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经济学一个基本原则是物质利益原则,资本反映物质利益。要做大资本是国企改革一个根本的要求,为什么加上“国有企业”,这就是中国式的改革,也叫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革。国有资本靠谁来做?靠人来做,人是依附于一级组织,就是国有企业,资本是物质形态,企业是组织形态,如果单纯强调资本,强调产权,国有企业,党的领导,职工主体地位、举国体制等许多优势就难以发挥,甚至放弃。

围绕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个问题,曾经发生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在党十九大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后,这种争论在2018年初比较突出,甚至很激烈。就在十九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后的10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辽阳考察时明确指出,我们的国有企业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那种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在2020年6月30日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后面,加上了“和国有企业”,就把物质形态和组织形态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使生产力和生态关系的组织统一起来,协调起来,平衡起来。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其写进了中央文件,二十大将这句话写入报告,是对十九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国资改革实践的深化,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表明国企改革理论随着实践推进而不断创新和完善。

理解“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与“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内在统一性,反对割裂、对立的错误解读,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国资国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解决了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表述,透露出重大的政策动向

《金砖财经》: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删掉了十九大报告“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表述,透露出什么样的政策动向?

李锦:在十九大后的五年,国有资产的监管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国资委在这方面做了两大贡献:第一个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对全国国有企业实行监管一盘棋,在省一级大部分实现了,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第二个是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是国资委这五年的得意之笔,上面对此很认可和肯定。主要矛盾、突出的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完善了国资监管体系,一系列制度、党建管理体系已经完善。

二十大报告没有表述,并不是就不抓了。“完善管理机制、授权经营体制”,差距还是比较明显,我感觉整体上“授权不足”。现在国有企业授权经营机制问题,尤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问题,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肯定会上升为主要矛盾。但是目前先放一放,与宏观背景有关系,这是既要强有力的政府,同时也有充满活力的经营机制,这是下一步要处理的矛盾。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矛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矛盾是重要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主课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分课题。

删掉“战略性重组”,强化“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什么

《金砖财经》: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删掉了“战略性重组……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表述,而改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代替,这是否预示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行动任务已经完成,后续任务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升核心竞争力?

李锦:“战略性重组”没有放在二十大报告的突出位置,这次去掉了。“战略性重组”在近五年中动作比较多,幅度也比较大,基本问题已经解决。过于强调重组,可能会导致局限于重组,并不利于以济布局与结构调整。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意义深刻,这一句话是放在哪里?是放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后面,这就意味着要明确“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是什么,标准是什么。过去通常讲“三做”,但是还是很空泛,以什么结果、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在于现代化企业,企业强则国家强,尤其作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国企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特别重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往往要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衡量,所以报告用了竞争力。

我们注意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更有活力、竞争力、影响力”,后来2015年9月的顶层设计方案中提出了“更有竞争力、活力、影响力和防风险能力”。到了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和防风险能力”,而这一次出现在二十大报告中,直接用“竞争力”一个词代替了“五力”,目标更为集中,更为简练,聚焦点更实、更具体,强化了人们对竞争的企业发展的基本标准和主要标准的确立。尤其,令人注意的是,报告加上“核心竞争力”。那么“核心竞争力”就意味着不是面面俱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又集中在核心技术领域。

过去是叫“三做五力”,现在还是“三做”,三做充实了,把“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放到一起,把“五力”压缩为“一力”,压实到国有企业。这种调整是时代主题变化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对于新格局,高质量的新境界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反映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混合所有制”将会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思路

《金砖财经》: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删掉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表述,而改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传递了什么信号?

李锦: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地用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十大突出地强调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在十九大六中全会将其列为我们党100年来领导国企改革的基本经验,这是与建设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强国是相对应的。

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化国家的企业制度,“现代”这两个字与企业制度和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起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没有突出地讲,表明在这个问题上还会有新的思路出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到底是为什么?是改什么?如果是仅仅停留在“混的阶段”,而不是在“改的层次”,改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思路还需要重新思考。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在二十大报告的十五个部分,就是最后一个部分,在党的建设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意味着“混合所有制”不是没有搞,而是怎么加强的问题,可以预料,“混合所有制”将会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思路。

六、出人意料地把“企业家精神”作为国企改革动力出现

《金砖财经》:二十大报告突出了“弘扬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您有怎样的思考与建议?

李锦:二十大报告出人意料地把“企业家精神”放在国企改革领域。一般来讲,企业家精神是一个精神状态,一般放在企业、文化领域去讲的,这些年一直在强调“企业家精神”,但是“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包括“工匠精神”都视为企业文化范围,这次把它列到了改革领域,而且放在报告的收尾部分,就很有意味了。

“世界一流企业”表明了我们改革与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关系,我们在2035年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前面加上“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人没有想到,这无疑的是对企业家精神的高度重视。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它不仅能成为企业内在的发展动力,更能为企业带来外部发展机遇。这里的弘扬企业家精神上联“企业核心竞争力”,下联“世界一流企业”,地位就有点显赫了。

企业家精神应该表现为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能力及企业精神,是复合型的精神。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指某些人所具有的组织土地、劳动及资本等资源用于生产商品、寻找新的商业机会以及开展新的商业模式的特殊才能,具体包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坚毅精神、持续学习、工匠精神。总书记强调“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把“爱国”“创新”放在前面的,加上“爱国”,特别在国家当前面临经济困难的时候,就尤其重要了。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爱国情怀是企业家应有的价值追求。国内外形势复杂,世界的与国内的,内部的与外部的斗争,在这时候,企业家尤其应该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顶着困难坚忍前行,把企业搞好,把企业搞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企业搞好,这是把国家搞好的基础。

怎么来搞好企业家精神?我觉得一个是企业家自身的问题,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还是表现在环境问题。

第一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决定企业家生产和发展关键不在企业家本身,而在于环境是不是市场化。

第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市场上选拔企业家。现在的企业家,企业干部,都是由政府、由组织部选拔。大量党政干部分到企业领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选人,用人,衡量人。

现在并不是做得很好,甚至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很好、很优秀的企业,因为企业家不太听话,只听市场的话,而不听上级的话而被冷落,甚至被撤换。而换上去的党政干部往往把好企业变成一般企业,甚至差的企业。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案例。怎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从市场上选企业家,其实是很重要的一条。

第三条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家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说的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是加强党的领导,在公司治理中,另外是按照产权制度来搞好,应该是两个“一以贯之”,不可顾此失彼。

在新的企业制度之中,尤其包括公司治理、市场经营、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和监督权,应该完善起来,如果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分开,使得在经营岗位的企业家难以发挥作用。尽管这几年在市场化聘用和少数地方实现职业经理人制度,但是,很多地方在多数地方还做得不够,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多的是停留在政策上、理论上。

第四,构建清、亲的政商关系,赋予企业家以精神正道。目前,政府和企业的脐带割不断,很多企业依赖于政府的支持。这样,企业家更多地要考虑政府关系,甚至是不正常的政府关系,而政府官员受贿、犯罪,很大的原因来源于企业家与政府官员的关系,只知道“亲”,还要知道“清”,让企业家在精神上按照市场化、法制化与国际化来进行经营,在精神上进行正确的引领,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靠市场经济,靠法治思维经营的思路。现在一种形式是政商勾结,另一种是政商分离,这两种现象影响特别大,而且比例还相当高,需要扭转这样的局面。

第四是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给企业家创业的“护身符”。产权制度是保障创新者权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制度,也是激发企业家精神,让其投入创新、创业的“护身符”。激发企业家精神,要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让他们合理合法地富起来。这是当前特别要注意的问题。为什么要让“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为什么不敢呢?因为产权得不到保护,没有安全感。

第五是构建容错机制,给企业家发展的安全感。国企改革是艰难的,甚至是冒险的。企业家精神重要的标志是创新精神,包括冒险精神。凡是成功的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杰出的企业家,冒险是基本特征。这种冒险如果没有容错机制,无限制的强调追责,就导致企业家们不想干、不能干,不会干,这样死气沉沉的局面要尽快扭转,容错机制不能长期停留在一个口号上。

归纳一下,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是环境问题,下一步在环境问题上应该有突破性举措出来。

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历史经纬与现实考量

《金砖财经》: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经纬与现实考量?

李锦:我们注意到十九大报告,国企改革段落是以“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收尾的。现在删除“具有全球竞争力”一句,而“培育”改为“加快建设”。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到“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再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党中央关于国企深化改革的新思跟,其实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新要求,对二十大后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由培育阶段转入加快阶段,这意味着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世界一流企业”是从这个经纬度上来考虑的。

从纵向来讲,中国企业不断由大到强的转变,非常明显,中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一个特殊的现象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现象仍然突出,由“大”而“强”而“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科技创新,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与强与优还有距离。世界一流企业是“做强做优做大”的结果。2012年我提出了中国进入了“大企业时代”的观点,现在仅仅过了十年时间,中国的五百强企业数量已经增长了两倍,大的问题是实现了,中国企业怎么进了“一流企业时代”?这是一个纵向的视角。

从方向来说,在今后一些年里,随着中美经济贸易冲突的激化,世界竞争可能让我们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困难。强敌如林,中国企业怎么突破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怎么能够把品牌打响,总书记提出了“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16个字标准,明确了一流企业的方向、目标和标准。而这个标准很重要的是以“竞争力”为标准,而且“卓越、卓著,创新领先”,处处都有竞争的力量,创新的力量。以上是从历史的时空上理解,再从国有企业自身来讲,不断由大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应型。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向“世界一流企业”发展,这是国有企业本身内在的要求。

 
【申报】2022 金砖财经企业家奖.docx
   【往届】2020-2021 Leader Club 年度盛典
商务合作:赵小姐18616559051
或 添加微信 bobo77770
更多精彩内容:
【思想】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修复资产负债表应成为“稳住经济大盘”的着力点
【思想】独家专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民营企业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思想】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如何理解当前经济政策、民间投资、房地产等问题
【思想】专访卫哲:VC/PE行业急需呼唤一个冬天,进行一次洗牌
【思想】郑新立:打通内循环堵点,经济回稳有“两大关键”
【思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前国务院参事夏斌:实事求是,分类处理好当下房地产问题
 
此内容为金砖财经原创,著作权归金砖财经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金砖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编辑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