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首席经济学家洪灝:市场风声鹤唳,人民币再次来到历史性十字路口
人民币周期性的弱势趋势体现在其盘桓于3.5年移动均线之上。过往数据显示,与3.5年周期线的每一次相遇都彰显着历史性的风云际会。
文/杨槟 金砖财经
美联储加息预期强劲,美元指数不断攀高,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0722,下调424点;上一交易日中间价7.0298。
9月2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贬424个基点,报7.0722,创2020年6月30日以来最低,调贬幅度创2022年6月2日以来最大。前一交易日中间价报7.0298,在岸人民币16:30收盘价报7.1464,23:30夜盘收报7.1485。面对人民币对美元的连续走低,央行在9月26日开盘前再出手。
9月26日9时16分,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
人民币汇率近期波动意味着什么?对此,《金砖财经》独家专访了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灝,以下是采访内容:
《金砖财经》:近期,境内外人民币汇率交易价先后跌破整数关口,引起了市场关注和热议。对于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加大,您是如何看待?
洪灝:人民币周期性的弱势趋势体现在其盘桓于3.5年移动均线之上。过往数据显示,人民币与其3.5年周期线的每一次相遇都彰显着历史性的风云际会——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三次举足轻重的汇改恰恰都落在线上,与人民币汇率发展史的重大交点交相呼应。现如今,我们再度来到这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
换言之,人民币跌破整数关口正是周期宏大力量作用的结果,由于汇率的变动往往旷日持久且自我关联,令市场一度风声鹤唳的“破7”之势很可能不会是这一轮汇率趋势的终点。对于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加剧,我们不必鳃鳃过虑,但也要有短期压力持续的心理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据人民银行周一(9月26日)消息,为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在中国央行频频出手,但不足以带来趋势性的改变。这也从侧面论证了我们对人民币的趋势性弱势需要客观看待。
《金砖财经》:人民币出现大幅、快速的贬值,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人民币持续贬值?
洪灝:人民币的弱势既可窥斑见豹,一叶知秋,也是基本面因素的影响使然。
首先,随着中美央行货币政策取向渐行渐远,在刚刚结束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如期不改鹰派立场,美元的历史性强势很可能难言尾声,人民币持续承压。美联储现阶段的政策很大程度上视通胀走向而定,而通胀走向取决于地缘政治冲突背景下的供给端压力和全球经济周期放缓背景下需求端压力。
其次,人民币的趋势性弱势亦受到中国出口强势背景下外汇积累下降的影响。在我们的报告中,我们用“人民币影子汇率”(中国 M2 广义货币/外汇储备)这一指标予以说明。推而广之,国内和国际经济层面存在的诸多挑战都对人民币汇率走势施以重压。
《金砖财经》:人民币的贬值又会对国内外的投资产生哪些影响呢?
洪灝:承接上题关于人民币持续走弱缘由的讨论,人民币的弱势其实和全球经济基本面的不断弱化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中国经济周期领先于全球经济周期,且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强周期属性。
因此,作为一个对全球经济和市场风险一向异常敏感的指标,人民币的疲软实则是一记强有力的信号,暗示着全球经济周期的迅速放缓和市场风险厌恶。
在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之际,投资者应该稍安勿躁,枕戈待旦,不要贸然参与稍纵即逝的技术性反弹。
《金砖财经》:对于金融市场而言,要如何客观看待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
洪灝:如上题所述,人民币在风险预警方面的前瞻性已在2018年的经济周期和新冠疫情期间得到印证。如是,人民币的趋势性弱势预示着全球市场风险的若隐若现,这值得市场客观看待并予以重视。金融资产价格的最终调整渐行渐近,并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尘埃落定。前方是一场耐心和定力的比拼。
《金砖财经》:在人民币贬值逻辑下,部分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行业包括电子、家电、基础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制造、机械等或将迎来潜在机会?为什么?
洪灝:人民币汇率适当走低,从理论和微观经验上看,有助于降低出口企业成本压力,抬升中国出口商品的相对竞争力。但今年以来,出口短期取决于国内复工复产的进度,长期的根本性动力来源于海外需求。随着美联储鹰声嘹亮,大刀阔斧的加息持续打压海外需求,加之美国经济逐步放缓、欧洲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中国外需回落的压力将逐步显现,亦是大势所趋。部分行业在人民币贬值逻辑下也许能获得间断性利好,但这是否足以抵消外需趋势性下滑所带来的出口压力尚需观察。
此外,我们在前文中提到中国出口强势背景下外汇积累的下降是人民币本轮趋势性走低的缘由之一。如是,在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面面临持续压力的情况下,人民币走软是否会如理论所言反过来对出口形成支撑,这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金砖财经》:房产和股票是我国居民普遍的投资方式,配置资产在中国一直以来是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房地产的基本面、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以及财富周期的基本面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投资者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洪灝:随着中国在2011年越过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和库兹涅茨拐点(Kuznets Turning Point),中国的人口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步放缓,房地产行业饱和程度和中国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居于高位,鉴于历史和未来房地产的供求基本平衡,逐渐陷入停滞的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住房需求微乎其微,中国房地产已然变成了一场存量博弈,其投资逻辑和游戏规则已不同往日。
与房地产目前已进入存量博弈这一现实相呼应的是,房地产行业表现与上证走势以及中国宏观储蓄率(中国经常账户/GDP)的关系自2019年以来悄然发生逆转,开始呈负相关。换言之,房地产板块在短期的政策提振下可能迎来一波反弹,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整体上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家庭储蓄的不断走高,这意味着流向房地产的资金越少,即该板块长期维度下的萎靡不前。这些因素需要投资者在构建短期和长期投资策略时谨慎考虑。
《金砖财经》:就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背景来看,诸多房企选择转型,一线城市房价上扬,二三四线城市进入楼市僵局和泥沼期。房价走势现在分化明显,未来在行业的投资方向会有哪些变化?
洪灝:首先在时间维度,在房地产投资逻辑和游戏规则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房地产长期投资价值的消退难以扭转。但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非朝夕之功,中国经济增长要从实质上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不啻是一个充满镇痛和艰辛的过程。鉴于房地产产业链包罗万象,包括建材行业、家电行业等相关的消费都与其息息相关。未来随着居民消费的升级、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存在,人口迁移,这些客观趋势意味着行业整体边际改善的可能性,亦可转化为短期的投资机会和方向。
其次在区域维度,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放缓是大势所趋,但具体到不同层级的城市这一进程依然分化明显。目前一线城市核心优势聚敛各种资源,并继续吸引人口迁徙,这也代表着一定时间维度下不同地区的投资方向和机会。
在房地产进入存量博弈的时代变局下,对于行业本身而言也是一轮大浪淘沙、去芜存菁的过程。随着行业系统性风险积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经营都将承受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洗牌甚至寻求未来业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绿色低碳、数字化趋势下,我们看到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成为建材生产企业第二赛道,而资源定制整合、全流程服务逐步成为家居家装行业的必争之地,同时装配式建筑产业企业在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支持下期待新的机遇,也一定程度意味着未来的投资方向。但这些转型之路与过去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产业红利相比,目前依然难言明朗,往者已矣,但来者未必可期。
- 2024-08-07
- 2024-07-31
- 2024-07-26
- 2024-07-24
- 2024-07-18